常德博物馆:文物“筝”春 约“绘”童真好时光
时间:2024-04-05
“今天,我们以常德博物馆馆藏的6件文物为蓝本,来手绘一个专属自己的文物风筝……”4月4日,是清明小长假的第一天,一场彩绘风筝制作体验活动在常德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中心热闹开展。
活动现场
孩子们用铅笔在风筝上勾勒形状
活动现场,常德博物馆教育员为到场的孩子们介绍了风筝的起源、发展、制作技艺以及清明节的相关知识。当被问到清明节的习俗时,“吃青团,扫墓,放风筝!”小朋友们积极地举手发言。
给风筝上色
为风筝粘上“骨架”
随后的手工体验环节,孩子们在志愿者的引导下,迫不及待地开始“创作”起来。先对照明信片上的文物图样,用铅笔在风筝上勾勒出形状;再用水彩笔蘸取颜料,为风筝上色;最后再为风筝粘上“骨架”和“尾巴”……不一会儿,一只只原本“素颜”的风筝在孩子们的巧手中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孩子们在常德博物馆前坪放飞风筝
活动结束,趁着雨水间歇,孩子们纷纷来到常德博物馆前坪,放飞自己的风筝,现场洋溢着一片欢声笑语。“我到展厅里看到这个战国彩绘陶敦好多次了,还是第一次把它画在风筝上,等天晴了,我要去柳叶湖放这个风筝,让博物馆里的文物在空中‘看看’我们的城市。”12岁的雷友臻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