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印记 物证百年】红本本里的战斗英雄
百年沧桑巨变,百年岁月有痕。
4月16日,雨后初霁,鼎城区草坪镇枫林口村, 一条水泥路向青绿山丘的深处挺进。路旁的坡地上,有一栋外观简朴的农家小楼。小楼连着老宅,模样都不打眼,倒是屋前的一株桂花树很醒目,枝叶浓密,美如华盖,透着骄人的生机与气势。
86岁的高杏元拄拐站在树下,满眼温和的笑意。
这株枝繁叶茂的桂花树是甘候阶留给后人的“遗产"
这株枝繁叶茂的桂花树是甘候阶留给后人的“遗产"。“这是父亲当年种下的,50多年了,一直舍不得卖。” 高杏元的大儿子甘和樵已经64岁了。在他眼中,桂花树是父亲少有的遗产,“现在每年能还产200斤鲜花,可收入上千元。”
甘和樵(右)向博物馆工作人员展示父亲的老物件
父亲甘候阶的其它老物件,裹在一条发黄的旧手帕里,除了两枚抗美援朝纪念章和几张颜色斑驳的老照片外,还有10来个红本本,包括离休证、兵役证、功劳证、粮油供应证等等。“以前还有几枚军功章,也不知被谁拿走了,只剩下这些了。” 甘和樵说。
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纪念章与证件
甘候阶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立功证书
1949年6月,甘候阶在上海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此前,因家贫,他两度被抓壮丁进入国民党部队,一直是老家亲人生死不知“没当数的人”。
旧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繁华迷人,负责警卫的解放军身居闹市却一尘不染,始终保持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甘候阶深有体会,他告诉儿子甘和樵,当年自己因拿了商店的一把牙刷,被部队反复教育的事情。后来,甘候阶不止一次告诫儿孙们:不是自己的东西坚决不能拿,要学“南京路上好八连”。
眼前这本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政治部制的《功劳证》清晰地记录着:1950年,甘候阶在上海山阳镇航海军事学习中,因学习积极、成绩优良两度荣立三等功。同年1月,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10月,甘候阶以中国人民志愿军27军80师240团3营7连重机枪手的身份参加抗美援朝。《功劳证》上显示,他在“行军中表现了高度的阶级友爱,在行军中善于克服艰难困苦,不仅自己行军没有掉队,并且帮助别人拿大衣和枪,使行军顺利到达目的地”,立功地点在“太安”。
太安在何地?我们查不到相关资料,但在行军途中立三等功,足以说明路途的艰险。2017年,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纪录大时代》专题片,其中,采访了原志愿军27军80师240团3营7连连长姜庆云。据称,1950年12月6日晚,姜庆云带领一个步兵排加一个重机枪班20多个人,冲过美军的阵地,用血肉之躯开道,把美军撤退的主要通道水门桥全部炸毁。
甘和樵说,父亲很少回忆当年战争的惨烈。但他知道,父亲有老寒腿和视力模糊的毛病,这是典型的战争后遗症。“父亲说,朝鲜大雪过后寒风刺骨,炮火浓烟滚滚熏得睁不开眼睛,但与牺牲的战友相比,自己已经很幸运了。”
在另一本红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立功证明书》中记录着:1952年11月,甘候阶因“艰苦模范表现”荣立二等功。“当时,志愿军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粮食和蔬菜常常供应不上。” 甘和樵说,担任班长的父亲带领战士在山里找野菜,不仅解决了全连的蔬菜供给,甚至还给全营送菜,极大地鼓舞了部队的士气。“父亲还说,那种吃起来酸溜溜的虎杖草,小时候常吃。”
这一年,甘候阶从朝鲜回国,因行军途中的突出表现,再次荣立三等功。直到1955年1月复员回到家乡常德县草坪乡连三桥村,分配在当地的粮管站工作。这年,已经28岁的甘候阶娶了同村的姑娘高杏元,两人相差8岁。
虽然年事已高,高杏元至今仍记得丈夫立下的家规,“绝不能占公家的便宜”“没拿到手的钱不用”“不给儿女留财产,要靠自己个人干”“邻里乡亲,能帮就帮一点”等等。在甘和樵看来,这些朴素的话语,是父亲留下的最宝贵的财产,能受益终生。
(文/图 李文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