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资历最老的县级公务员——南坪东汉高戎墓发掘纪实(四)
高戎的宦海历程
从考古发掘材料推测,高戎的宦海人生可能是这样:
1.初入官场
两汉时期,中央采用三公九卿制,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制,分特举贤良方正、岁举孝廉茂才,官员任用以推荐为主,考试为辅,考试只是区分人才高下、授官大小的参考,这是一种人为操作空间大、不透明的制度,高戎能够步入仕途,应要么与家庭出身有关,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或长辈有为官基础,要么应从军并立有军功。从八枚官印看,高戎第一个官职可能是“孱陵左执奸”。
滑石“孱陵左执奸”印
“孱陵”为县名,最迟在秦代就已设立,里耶出土的秦简上有多处清楚记载了孱陵县,西汉沿用不变,新莽更名为孱陆县,东汉建立后恢复原名孱陵,辖今湖南安乡、湖北公安县一带,属武陵郡下辖除索县和临沅县之外最重要的大县,是通往都城长安的必经之道。“左执奸”,新莽时期设立有此官职,其他时期罕见。户籍在万户以上或接近万户的大县设左右执奸,左为大。专管县内治安,负责搜捕审理普通刑事案件,其职能相当于今天的县刑警队队长。
高戎的第二个官职应是“孱陵徒丞”。
滑石“孱陵徒丞”印
“徒丞”为县辖属官,为徒府之长官。“徒丞”之名不见于文献,多数研究者认为是新莽时期首次设立的一种官职,同类的官职还有“马丞”、“空丞,东汉建立初期可能沿用此官职。国内也有“红阳侯国徒丞”、“故且兰徒丞”、“干昌县徒丞”等出土和传世印章。出身并不显贵的高戎应在孱陵县“左执奸”的位上干得有声有色,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升任本县“徒丞”。应该主要负责管理刑徒,相当于今天的法院院长。
2.荣登副县级
高戎初入仕途应该是在前朝新莽时期,公元25年前后,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新莽王朝灭亡,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刘秀为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长沙王刘发的七世孙,重新建立大汉王朝被称为“汉室中兴”,当时人气非常之高,在非王莽政权中心区域,多是望风归附,武陵郡(莽时称建平郡)太守王堂“率土归降”后被封为列侯。
高戎作为旧政权的下级官吏得以留任和提升,成为副县级领导干部--县丞,县丞就是副县令(长),一般辅佐县令(长)主管一县全面事务,县令(长)缺失时可代行其职。
墓内出土的印章证明,高戎至少在二个县出任过县丞:猛陵丞、迁陵丞。
“猛陵”县,属汉代苍梧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置,故城遗址位于今广西梧州苍梧县岭脚镇(原人和镇)孟陵村,距武陵郡治临沅城直线距离约620公里。东汉时属交趾刺史部管辖,已不属荆州。
滑石“猛陵丞印”
“迁陵”县,最迟秦已建,城址在今湖南龙山县里耶镇,就是闻名全国出土秦简的地方,秦属洞庭郡,汉属武陵郡。两汉时期,县城曾沿酉水向下游迁移,距武陵郡治临沅城直线距离约230公里,这里已是荆州所辖比较富庶的县之一。
滑石“迁陵丞印”
高戎升职副县级干部,应该是有代价的。猛陵属边远小县,距老家(临沅)都是数百公里以上,属苍梧郡,典型的“老少边穷”县,蛮夷杂居,条件应比孱陵县差得很远,更别说临沅和索县。高戎在猛陵副县长(县丞)位上尽职尽责,终于得到汉朝廷的认可,调回了距临沅二百多公里的迁陵任职,虽然职位没有升迁,依然是为县丞,但已经距武陵郡的政治中心近了很多,预示着再次升迁的机会可能马上就要来临了。
3.高戎的正县级人生
高戎兢兢业业在“县丞”位上不知干了多少年,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职务升迁,开始正式荣升为一县之长。但这一次,高戎的县长之任比他的县丞之任走得更远,想升职还得从最基层开始干起!
首任县长应该是从牂牁(zāng kē)郡的镡封县开始。“镡封”县,东汉属益州刺史部牂牁郡,西汉武帝"平西南夷为牂柯郡"时始置,属牂柯郡下辖17县之一,牂柯郡辖偏远县。故城址一说位于今云南砚山县西北,距荆州刺史部武陵郡治临沅城(今常德市城区)直线距离约1000公里。
滑石“镡封长印”
第二个正县级职位可能就是故且(jū)兰县县长。
滑石“故且兰长”印
“故且兰”县,位于今贵州省贵阳市附近,且兰国本与夜郎同为古国,楚庄硚溯沅水征夜郎时国被灭,庄硚入滇池后又曾复国。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再灭且兰,以其地设牂牁郡,郡治治于原且兰国都旧址,改称故且兰县。此地距临沅约300公里,作为且兰古国旧址、牂牁郡郡治所在地,高戎完成了从偏远郡的偏远县向郡治中心城市的历程。
高戎的第三任县长职务,可能是沅陵县县长。
滑石“沅陵长印”
“沅陵”县,故城址位于今怀化市沅陵县太常乡窑头村,是通西南地区邮路的必经之处,历史非常悠久,秦里耶秦简中记载该县属洞庭郡,汉属武陵郡,距临沅直线距离约150公里,至此,高戎在正县级职位上经历了从偏远郡向中心郡的回归。
高戎的第四任县长职务是孱陵县县长。
滑石“孱陵长印”
孱陵县,是他仕途的起点,应是东汉朝廷对高戎最后奖赏和肯定。高戎一生的仕宦历程,从孱陵县开始,经历广西(猛陵县丞)、云南(镡封县长)、贵州(故且兰长)及湖南的龙山(迁陵丞)、沅陵(沅陵长)等西南地区广大地域,重新回到了起点,完成了向中心区域大县的调动,至此,他也可能面临走到人生的归宿,此后再无升迁。
古代官员告老还乡称“致仕”,但整个帝制时代并没有规范的退休制度,须向皇帝“乞尸骸”,得到皇上恩准,才能退休还家平安着陆。遇到皇帝不顺心时,弄不好会“咔嚓”一声被砍头,还要连累家人。今天,已很难断定高戎究竟是在孱陵县长的职位上退休、回归故里,还是卒于任上后落叶归根了。虽难以断言高戎是武陵郡临沅县人还是索县人,但可供参考的依据还是不少:高戎的墓地距临沅县不到4公里,且一生没有在临沅和索县为官,应是不能在自己家乡为官的官员回避制度的原因。即使他最初不是居住在临沅县,也有可能在退休致仕前在此置办了田宅,卒后就安葬在临沅县不远的地方。
高戎,一步一步从科级“左执奸”经副县级“县丞”到正县级“县长”,走完了一名汉代中下级公务员的人生历程,他是目前国内在缺乏文献资料佐证下,仅通过出土文物就能如此清晰的推证出其人生历程的东汉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