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资讯

中华根,飞笔走刀写春秋

时间:2017-10-23浏览次数:10362

“中华根为常德博物馆的艺术精品,长6.3米,高2.3米,由一棵千年古樟树根打磨而成,其上镌刻80多组远古传说、历史典故和民间故事,用独特的形体语言诠释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aHR0cHM6Ly9tbWJpei5xcGljLmNuL21tYml6X2pwZy9ud2g4TUtRNGZ5eEJzNUJ3ZkZNQUJJNHJSSkw4MGN1N1ZGVm9ZSXBaVTJnWXRTYjFGcDlha0g5VzVZelE3RHZRNmZqSGp6bVAyMUlsbU84MUd1WFpMQS8wP3d4X2ZtdD1qcGVn.jpg

这是一株千年古樟树根,根质坚硬,漫长的岁月烙下各式疤疖、瘤块、凹凸、空漏、弯扭、皱褶,虽历经劫难,仍坚硬如铁。不知它生于何方,一次大的洪流,将它从水源上游冲了下来,停靠在常德武陵区南坪乡的沅江河段。 1993年,村民吴文龙无意间发现了它,老人并不懂艺术,但面对树根时,他感到震撼。古朴憨实的树根不知从何而来,又将随下一次的洪流冲往何处,不管风雨,不问归程,它随遇而安、顺境而卧,安详如同得道高人,唯有根上的那些疤痕,默默倾诉着树不同寻常的经历。它们或纵横盘结,或简洁瘦削,或嶙峋险奇,或飞扬秀逸,每个都暗记着―段往事,一段心伤。

老人呆呆地望着巨根。那一刻,一个个的疤疖仿佛也变成了树根的眼睛,望着老人,老人与树久久地对视着。最后,老人做了一个当时很多村民认为“可笑”的决定——花钱请了20多个劳力把树根搬回家。 老人腾出院落来安放这个长近10米、高近3米的巨根,它也成为了屋场里扎眼的摆设。有人闻声而来,表示愿意出价买走巨根。 天设地造的根材如不遇识者,它仍将永蒙尘垢,或与污泥同化,或沦为农妇灶下游魂。 老人自知如此下去巨根终留不住,决定献宝。当常德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来到他家屋场,看到奇根时,都惊呆了。 他们震撼于如此庞大、盘根错节的巨根需要千年的积淀才得以拥有如此的厚重! 他们更惊叹于此根天然的奇异造型,纹理线条的起伏,映现出溪流山脉;斑驳明快的本色,凝固着日月光辉;疤孔瘤结的构成,浓缩了原野形胜;苍劲扭曲的体态,印证了雨雪风霜。

赋古根以生命,化腐朽为神奇,是收购者的心愿,也是老人的梦想。

aHR0cHM6Ly9tbWJpei5xcGljLmNuL21tYml6X2pwZy9ud2g4TUtRNGZ5eEJzNUJ3ZkZNQUJJNHJSSkw4MGN1N21ua2liZlp3Ukh2UWpFbDZjVHJpYjdHbTVPTFpVU3ZnWWdmTDJqMTdnbzJSUGoyOFd0ZXVpY1p5Zy8wP3d4X2ZtdD1qcGVn.jpg

但是很快一年便过去了,古根依然静默。许多人试图解读它,但是没有找到一个让众人诚服的答案。有人主张,不如纳灵于神工,雕刻常德的人物风情,让浓郁的地域文化唤醒它;有人建议,藏魂于天然,干脆不动一刀,将自然形态原味保存。议来议去,仍未定论。巨型根雕总策划师邵启发苦思冥想,迟迟不敢做结论。

一天,案前翻阅《史记》《中华传统美德》《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个人物》等书籍时,古典文化的灵光突然点亮了他的视线,激活了他的思想。埃及、巴比伦、印度古文明如流星划过,先后陨落,唯有中华文明,仍如日中天,光照世界,这正是因为中华民族有着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与时俱进的伟大精神。 那一刻,曾经堵塞的毛孔瞬间畅通,一个大胆的设想跃入脑海:将远古神话、历朝史事、百代圣贤雕于根上,此根就叫“中华根”。好个“中华根”! 既展示华夏文明之根雕,又颂扬中华民族之根本。他被这个名字所感动。连夜,文思如泉涌,一个成型的“中华根”策划方案新鲜出笼!

1994年初,千年古樟巨根被送至常德九龙宫廷木雕研制中心。 面对大自然如此奇异的造化之物,桃源雕刻家朱德元也不由存自然敬畏之心,迟迟不敢动刀,直到他感到参悟了巨根的灵性。 朱德元是清代宫廷雕刻传人、“中南第一刀”朱文安之子。他曾与父亲一道修复了岳麓书院“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两块御赐匾额,享誉我国雕刻界。 朱文安过世后,朱德元接过了父亲的神刀,继承了“桃源工”的神韵。 他充分利用巨根的天然形态,随势而为,顺水推舟,伸曲的根结神化为“嫦娥奔月”“太白醉酒”;悬浮的空洞雕刻成“卧薪尝胆”“钟馗打鬼”;块状的疤痕、凸起的瘤块则被雕琢成高耸山崖;皱褶、凹痕被勾勒为惊涛骇浪;类牛马之形者成了奋蹄的骏马,似虎狼之状者成了舞爪的猛虎;像鸟雀之态者成了展翅的雄鹰……巧刀走笔,精雕细刻,怀着敬畏与虔诚,朱德元飞笔走刀,与“中华根”创作团队一起,将人工巧藏于天工,把人为美消融于自然美。

aHR0cHM6Ly9tbWJpei5xcGljLmNuL21tYml6X2pwZy9ud2g4TUtRNGZ5eEJzNUJ3ZkZNQUJJNHJSSkw4MGN1N1pGZVhqbFR6N2xpY1Y1WVVBaWNsd05nWjZUN2lhWXFWTVMyREVBVmV6Q1ZJV3VqTTVNTlYzMFJCQS8wP3d4X2ZtdD1qcGVn.jpg

经过3000多个日夜的雕刻、打磨、上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积淀似新鲜血液慢慢渗入根脉深处,古雅新韵如墨缓缓晕开。 250多个人物,80多幅图画,积淀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色。 姿态各异的九龙九凤,象征着中华远古的图腾;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追日、愚公移山等场景尽收眼底;秦王横扫六合、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七下西洋等画面跃然其间;听沙场铁马嘶鸣,宛如黄河惊涛裂岸;看嫦娥衣袂飘飘,恰似彩练当空舞;品伯牙抚琴,高山仰止;观凤翥龙蟠,流水空灵。

aHR0cHM6Ly9tbWJpei5xcGljLmNuL21tYml6X2pwZy9ud2g4TUtRNGZ5eEJzNUJ3ZkZNQUJJNHJSSkw4MGN1N3BNelhCN0VxdVNjdEdSMnVvTGo4UFhhZlBEcGhpY0U4empoYVlJRGFaQmE0N0h4MDhaRnlsbVEvMD93eF9mbXQ9anBlZw==.jpg

当吴文龙再次见到巨根时,它已迁至常德博物馆内,静卧于巴西红木做成的战国四方鼎上,精美的造型,暗红的漆色,低调的典雅,犹如神物。

文:徐虹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