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资讯

神奇的青釉倒流壶

时间:2018-03-15浏览次数:11128

上世纪八十年代,常德市文物工作队(常德博物馆前身)从慈利县许家坊土家族乡征集了一件茶壶。640.jpg

该壶足径8厘米、高13.5厘米、口径3厘米,重量404克。只见壶表面润泽有光,呈豆青色,侧视体扁,近似寿桃形状,鼓腹,近底处收束,上封顶,无壶盖(“无盖”专业上称“无首”),右侧弓形鋬,鋬与器身相接处为浮雕树叶,左侧腹部中部一“し”形流(“流”既壶嘴),流中部伸出一枝树叶与器腹部巧妙连接,喇叭形圈足底,足底内凹一圆孔。

该壶奇妙之处就在壶上无盖无法注水,当仔细观赏茶壶时会发现:虽然它没有壶盖,壶腹与壶顶浑然一体,但壶喇叭形圈足底下有一个内凹圆孔,这是除壶嘴外唯一能进入壶内部的通道,将壶倒立,试着将水从壶底圆孔注入壶内后将壶身壶嘴朝上,水也不会从壶底的圆孔泄漏出来,但将壶稍微倾斜,水从壶嘴慢慢流了出来。640 (1).jpg640 (2).jpg

这种现象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为解开茶壶注水奥秘,专家对其结构进行研究后发现壶内有两个隔水管,其中一管与壶底部的孔洞相连,另一管由壶的流口向下延伸,水从壶底注入后,稍微倾斜壶身,水便从壶嘴倒出来了。

这种特殊结构乃是根据物理学中的“连通器液面等高”原理做成的:在同一个大气压下,同一种液体,高液面液体会流向与它相连通的低液面液体,一直到两边液体等高,连通器两边压强相等,液面就保持相平。向壶底圆孔注水时,水如果从壶嘴往外流,表明水已灌满,因为这时液面的高度取决于与流口相连的隔水管的高度,如果液面不超过流口和内管的高度,水就不会流出来,这就是倒流壶的神奇之处。如此设计匠心独运、浑然天成!

通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这种壶在我国唐宋时期就已经出现,在宋代最为出名,到元代,其工艺发展得更加炉火纯青,清代这种独特种类的瓷壶依然流行,通常俗称为“倒流壶”、“倒灌壶”或“倒装壶”。

倒流壶一反传统的壶顶灌水法,因没有可揭开的盖,比起常用壶更严实,灰尘也就不易落入壶内,可以让人喝到既保温又干净的茶水或美酒了,这样的“倒流壶”在古代最为文人、士大夫所青睐。640 (3).jpg

如今,倒流壶在市面上已很少见,它精巧的设计和特殊的构造集科学性、艺术性、实用性、观赏性、收藏性于一体,确实是让人脑洞大开的“神器”!所以说,我馆收藏的这件清代豆青釉倒流壶是难得一见的珍品。